崛起升值,才是正道

                                                                                         相信未来是美好的!

分类

日历

登陆

最新文章

回复

站点统计

友情链接

温州的财富不是炒出来的——对温州人“炒房、炒煤、炒国企”的看法2006/6/20 21:04:00

温州的财富不是炒出来的——对温州人“炒房、炒煤、炒国企”的看法

按:本文是应《中国商业评论》之约而写。

  近30年来,先后有三个字与温州人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第一个是“资”字,即温州人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自从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解决;

  第二个是“假”字,即温州在80年代甚至90年代初,假货的确不少,有些产业甚至是通过造假起家的。但随着原始积累的完成和品牌意识的兴趣,温州货已经不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而是精品、名品的代名词,一大批全国名牌甚至国际名牌在温州逐步形成;

  第三个是“炒”字。近年来,媒体谈起温州,往往少不了一个“炒”字,如“温州炒房团”、“温州炒煤团”等等。之所以将温州人与“炒”字紧紧联在一起,是因为的确有一部分温州人开始了“炒”的生涯,并通过“炒”而迅速积累了财富。

  近年来,温州出现了两个新概念;一个是“财团”,一个是“炒”。这两个概念的出现说明什么?说明一部分温州人要由“马”变成“人”。

  所谓“马”,即当牛作马。20多年来,温州人主要通过产业经营,即通过实实在在地造皮鞋,造打火机,通过“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通过“走遍千山万水,说遍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创造了巨额财富。在中国股市最火爆、全国五、六千万人炒股的情况下,温州那么多有钱人,几乎无人炒股。温州的股票交易量在浙江是最低的。在全国那么多企业纷纷跑上市的情况下,一个拥有10万家企业的温州,没有一家民营企业上市。长期以来,温州只有一家上市公司,且是国有企业。可见,温州的财富都是造出来的,不是炒出来的,是做产业做来的,是当牛做马做出来的。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温州有一批企业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不在少数。整个温州有2000多亿的民间存款和1000多亿的现金,这些资金需要寻找出路。而温州的发展空间有限,加上中国的资本市场很不完善,民间投资渠道很少,因此,一大批资金转向了房地产市场,转向了外汇市场(温州人炒汇而不炒股),转向了其他金融投资。而温州几大财团的出现,也是这种转型的产物。成立财团的初衷,就是介入金融,进行投资和资本运营。

  如果把产业经营比作“马”,即当牛做马,则可以把投资和资本运营比作做“人”。由做产业转向做投资,由产业经营转向资本运营,是由做“马”转向做人。做“人”不要自己亲自走路了,只要找一匹好马,骑在马身上,马走到哪里,自己就跟到那里。自己在企业不是做总经理,而是做董事长,甚至只做个股东,等着分红,用不着自己亲自做。

  三年前,我在浙江省民营企业家论坛上提出,浙江经济五个不能丢,其中包括产业精神不能丢。我并不反对温州人做资本运营。但资本运营也有两种做法:一种是脱离产业做资本运营,即通过寻找甚至制造时间差价和空间差价获取暴利。包括买卖股票,买卖国有企业,买卖房产等等;另一种是围绕产业经营做资本运营,资本运营只不过是加快产业发展的一种手段。比如,不是通过买地、盖厂房去发展产业,而是通过兼并、收购去发展产业。这里的兼并收购活动虽然也是资本运营,但是它是围绕产业发展而进行的资本运营,资本运营只是加快产业发展的手段。我主张温州人主要应从后一个层面进行资本运营。

  在这里,我建议温州的企业家以及所有的中国企业家都应当认真读一读(德)赫尔曼·西蒙教授撰写的《隐形冠军》一书。这本书不仅深刻分析了德国企业的发展模式和成长道路,更揭示了德国企业家的产业精神和专注的品质。

  德国众多的企业家既不象部分美国人那样好大喜功,追求什么世界500强,他们隐姓埋名,踏踏实实地做事,专注于某个细小的领域,做专做精,做成世界老大;他们也不象某些中国企业家那样浮躁,都希望通过投机取巧,通过当标王一夜成名、一夜暴富,而是几代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专注于一个产业,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世世代代挖那座山。据西蒙教授统计,在这些隐形冠军中,42.9%的样本企业经营的时间超过50年,24.4%的企业超过100年。

  某些人小看浙江、温州的小商品和“小狗经济”模式,温州人自己不要小看自己。象德国人那样把自己所做的这个产品,踏踏实实地做下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做成世界老大,做到几亿美元甚至几十亿美元,已经足矣!产业精神是温州的成功之本,千万不要有了几个钱之后就丢掉了这种精神,就去炒这炒那,而应该将这种精神世世代代传下去。靠炒作不能让一个国家富起来,也不能让一个地区富起来。温州人应该远离“炒”字。

  以上是讲温州人如何看待“炒”。除此之外,还应该谈谈国人如何看待温州人“炒”。

  一个人或一个企业赚钱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通过生产过程赚钱,即通过制造、创造某种产品或服务而赚钱;

  二是通过交易赚钱,即通过空间之间和时间之间的价格差赚钱。后一种赚钱方式又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发现价格差。如八十年代,一件服装在广东卖100元,在西安卖300元。某些信息灵通者发现了这个价格差,进行长途饭运,赚取巨额利润。

  二是制造价格差。例如,股市上的庄家利用种种优势,制造虚假信息,先将股价打压下去,再大量购买;然后又制造虚假信息,将价格炒上去,再高价抛售。这种通过人为制造价格差并通过这种价格差而牟利的行为,才是我们所说的炒作。

  我们再看温州人的“炒”。媒体上讲温州人的“炒”,主要指炒房、炒煤、炒国企。

  先看“炒房”

  的确有一部分温州人通过房产买卖赚了不少钱。但这种交易差价是否都是由温州人炒出来的。

  据我所知,温州人在房产交易中的利润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发现价格差。比如上海前几年的房价很低,温州人率先发现了上海的房价被严重低估,于是大量购进。一两年后,果然不出所料,上海房价大涨,温州人大发其财。

  我经常去温州出差,发现温州各家高档宾馆里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楼盘在那里推销。这给温州人提供了大量的选择机会,使温州人拥更多的信息优势,他们能众多楼盘中发现商机。

  二是批零差价。温州人的特点是联合作战,经商如此,买房也如此。他们将几十户分散的资金凑在一起,共有几千万,甚至几个亿,将整个楼盘,甚至一个小区整体买下来。由于大批量采购,其价格自然就很低;然后各家各户再按正常的市场买出,就能赚得可观的批零差价。

  三是资金收益。温州人有钱,而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严重缺钱。不少项目楼房盖了一半,甚至刚刚开工,就没有后续资金,银行不贷款。因借贷无门,有的甚至到典当行高息典当。在这种情况下,温州人拿出几千万甚至几个亿,预交房款,实际上变相给开发商放贷,开发商以极低的预售价卖给温州人,房子盖好后,温州人再以正常的市价出售,其中的差价,很大一部分是温州人的资金收益。

  四是炒作,不排除温州人在某些城市,特别是某些中小城市,通过炒作而发财。但我相信,象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其房价绝不是温州人能炒得起来的。最多我们可以说,因为温州人的加入,使需求量扩大,导致价格上涨,温州人从涨价中受益。因此,把温州人的购房行为,特别是团体购房行为,都称为炒房,是不符合实际的。

  再看炒煤

  这几年,有些温州人到山西等地投资开矿,或购买煤矿,于是,媒体又把温州人的这一投资活动称为炒煤。

  一部分温州人从加工工业转向煤炭开采,这符合宏观经济的大势。中国经济的现状是,加工工业过剩,而上游的能源、原材料产业处于瓶颈状态。正是基于这种现实,我曾建议部分民营企业应当向上走,向外走。

  部分温州企业投资煤炭开发,精明的人温州人正在向上走和向外走方面先行了一步。是正常的产业投资,而且一般都是中长期投资,并非倒煤,更非炒煤,不应该扣上一个“炒”的帽子。

  在这次煤炭安全治理中,国家关闭了几千家小煤矿,估计也有一部分温州人的煤矿在被关之列。这说明,在中国投资,既要考虑市场风险,更要考虑政策风险。

  国家关闭部分无安全保障的煤矿,并不能说明民营企业就不可以投资煤矿。对于那些有资金实力的企业来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在符合国家各种要求的前提下,投资于煤矿这种处于上游的瓶颈产业,既可以避免恶性竞争,也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应该说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三看“炒国企”

  近年来,已经有不少温州人在国企改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高天乐,他收购了几十家国企,做得比较成功。

  国有企业转制和产业整合,是民营企业重要的投资机会。牟其中虽然有罪,已被判刑,但他提出的99度加一度的理论,至今我仍很赞成。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国烧了很多水,但只烧99度,改革开放以后,民营企业将这些水拿过来,只要烧一度就可以了。

  对于整个社会来讲,这种整合存量的方式,可以节省社会资金,可以减少耕地占用,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和生产能力过剩,国家应大力支持。

  对于企业来讲,通过整合存量进行产业扩张,投资省,见效快,风险小。许多民营企业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而迅速壮大。因此,部分温州企业参与国企并购,是加快发展的一条捷径。

  我曾将企业并购可分为三类:一是养儿子,即将企业兼并后作为儿子养;二是养猪,即将企业兼并后作猪养,养一两年后,养肥了,就把它卖掉;三是当人贩子,即将企业兼并后,立即转手卖掉,低价买进,经过包装后,高价卖出。后一类,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炒国企”。

  从我所知道的情况看,温州人收购国企,目前主要是前两种,更多的是第一种。即他们是为了进行产业扩张和产业转移而进行国企收购,收购的目的不是倒卖,而是为了做产业。因此,我们不应该将温州人并购国企的行为简单地称为“炒国企”

  当然,即使为了产业扩张而进行的并购,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围绕自己原有的产业优势进行并购。比如,自己原来是做皮鞋的,在皮鞋方面拥有种种优势,在并购中,应该尽量并购皮鞋厂或皮鞋销售网络。这样,既便于发挥自己的优势,也易于对被并购企业进行消化。实践证明,这种并购的成功率较高。离开原有产业进行并购,其结果是使企业进入多元化,而且是多元化与多地化并存。并购后,企业家既要熟悉新的产业,又要在新的地方去建立种种关系资源,这就很难成功;即使能成功,也非常累。近年来,无论是三九的失败,还是德隆的失败,以及众多知名企业的失败,都或多或少地与此有关。因此,我建议尽量避免这样的并购。

总之,温州人这些年无论是投资房产、煤炭还是收购国企,都是正常的投资行为。这些投资行为有的是为了进行产业扩张,有的是为了进行产业转移,也有的是为了走产业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的路子。这些投资行为多数都是比较理智的,也是比较成功的。在这些投资活动中,或许夹带着炒作,但真正炒作的成份很有限。因此,将上述投资活动都归结为“炒”字,并不符合实际,这其中包含着某些人多年来所形成的对温州人的偏见。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