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完美的项目管理 
netgirlting 发表于 - 2008/8/20 17:06:00

【阅读完此文,就完全获释,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尽如此壮美,如此华丽,如此盛世空前,呈现在全世界面前的是高贵奢华与美轮美奂,而幕后所上演的一场场片段将更加精彩!】

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诞生记(一):用智慧和汗水凝聚中华灿烂文明 表达构建和谐世界梦想

2008年8月8日晚,雄浑的脚步声响彻在国家体育场“鸟巢”, “巨人的脚步”沿着北京城古老的中轴线一步步迈向“鸟巢”,全世界的目光跟随这些壮美的脚步开始了一场奇妙、梦幻的中华文化之旅,他们的眼前呈现的是一个古老的中国,一个年轻的中国,一个希望与全世界的朋友构建和谐家园的中国。

  这既是一个展现中华文明的舞台,也是一个展现中国科技水平以及组织大型活动能力和信心的舞台。在长达三年的开幕式创意、制作历程中,开幕式团队的所有成员焚膏继晷,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盛典仪式,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他们的脑海深处一直回想着那句话“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与北京奥运会会徽等核心标识的产生过程一样,北京奥组委在开幕式筹备工作中同样采取了公开征集和定向邀请的方式进行。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被打上“某一个人”的烙印。

  一直关注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的人们会发现一个规律,从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到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在五个可爱的福娃“北京欢迎你”,北京奥运会每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景观都不可能被打上“某一个人”的烙印,每一项成果几乎都是在公开征集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反复修改而成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着集体智慧的成果必然具有广泛性和普适性,这也正是这些标志性的符号在最广的范围内获得认可和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之前的成功案例,使北京奥组委决定通过公开征集的方式推动开闭幕式筹备工作。2005年3月1日,北京奥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发布《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创意方案征集活动征集书》,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经过3个月的征集,两轮评审,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方案征集工作前后历时一年。北京奥组委在对待这项工作时的谨慎态度可见一斑,也正是经过了这样严格的程序,开幕式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2005年3月,北京奥组委面向全球公开征集开闭幕式创意方案的工作正式启动。奥运会开闭幕式创意方案征集活动采取了社会公开征集和定向征集相结合的方式,包括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都接到了奥组委的定向约请。此外还有北京歌华、北奥集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北京舞蹈学院、派格太和公司以及解放军艺术团创作策划核心组等总共 11 家定向征集单位。在历时3个月的征集中,共收到409份方案。

  为保证征集活动的公开、公正、公平,征集活动截止后,北京奥组委请来了北京市长安公证处的公证员来全程监督应征方案的拆封和验证过程。经过细致地检查,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的有效作品一共有 210 件。北京奥组委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对这 210 件作品进行了集中评审。法国ECA2 公司以及歌华中演两家的方案最终一起进入下一轮。除此之外, 11 件定向征集来的作品将不经过专家们的评选直接晋级。这样,一共将有 13 家团队进入第二阶段的竞标。

  在第二轮的陈述中,8名评委分别为五家团队打分。打分内容细化为22项。其中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一项上,歌华集团的分数最高;当代风貌一项则是国家歌舞团、中央电视台和北奥公司的联合团队得分最高;在世界文化的表现上得分最高的是张艺谋的团队;而解放军团队在技术实施上分数最高。各家团队各有所长,最后把22项的分数相加,总分最高的是张艺谋的团队,解放军创作策划核心组名列第二,国家歌舞团、中央电视台和北奥公司的联合团队位列第三。

  按照最终的评审结果,北京奥组委选择了前三名创意团队的核心骨干组成了导演组,张艺谋、张继钢、陈维亚被分别为总导演和副总导演。来自另外两个团队的于建平、路建康则被分别任命为技术制作组组长和制作总监。

  开闭幕式工作团队的主要成员均来自各个竞标团队,没有进入第二轮陈述的焰火专家蔡国强,他被委以开幕式视觉总设计的重任。


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诞生记(二):创意团队的组建(图)
创意工作需要有强大的组织和后勤保障。组织机构是进行创意与制作的基础和保障,开幕式的创意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整个开幕式团队的组建和运行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从征集工作开展之初,北京奥组委就一直在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建设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机构。在这方面,北京奥组委也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从创意方案征集之前,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组织机构建设就已经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从2006年,一个由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三层结构组成的运行机制逐渐成型。

  奥运会的开幕式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自2006年4月份开幕式工作团队组建起,北京奥组委就开始了自上而下,从决策层到执行层的团队建设工作。

  2006年5月,北京奥组委成立了由主席刘淇等组成的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工作领导小组。这个小组为整个开闭幕式筹办工作的把握总体方向,研究总体政策,并不直接干预创意工作本身。为了提高决策效率,北京奥组委在领导小组之下又成立了由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刘敬民、蒋效愚和时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张和平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对开闭幕式筹备工作中的重大事务进行决策。

  北京奥组委开闭幕式常务副部长、开闭幕式运营中心主任王宁说,在组建执行层机构时,北京奥组委面临着抉择。按照以往大型运动会的经验,组委会一般会采取两种方式进行开闭幕式的运营工作。一种是将创意和制作完全分离,由组委会负责创意,将制作承包给富有经验的专业制作公司来完成,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充分发挥了专业制作公司在技术力量、成本核算等领域的优势,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采取的就是这种方式。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制作公司出于盈利的需要有可能会造成组委会的成本过高。悉尼奥运会采用的则是部分组委会承担,部分承包给公司的方式,这种方式则有可能造成管理和运行上的不协调。

  北京奥组委选择的是另外一种方式,创意和制作全部由自己承担。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组委会可以完全掌控创意的方向和制作的成本,在这两者之间取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但这种方式也存在一个缺点——全部由组委会来承担必然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并在短时间内集合创意、制作、行政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艺术家和专家。当北京奥组委确定采用这种方式时,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顾问瑞克伯奇曾经给奥组委提出过善意的建议,以他的经验来看,短时间内要组成这样一个机构难度太大。然而,中国特有的举国体制和海内外华侨华人艺术家支持北京奥运会的热情使得这位悉尼奥运会的总制作人大开眼界。在他看来的劣势,在北京反而被转化成为了优势。

  在开闭幕式筹备工作之初,这项工作由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仪式处负责,然而,这样设置远远无法满足开闭幕式如此庞大的系统工作。而且,相对于北京奥运会其他文化活动而言,开闭幕式有其特殊性。于是,2006年9月底,北京奥组委成立了专门负责开闭幕式工作的部门——开闭幕式工作部。至此,开闭幕式筹办工作完全从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独立出来。同年底,北京奥组委又注册成立了独立事业法人单位——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运营中心,具体负责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四个仪式的实施工作。这样,就完整地形成了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三层结构的运行机制。

  开闭幕式四个仪式的操作,实际是由三个团队来完成的。第一个是创意团队,张艺谋任总导演,张继钢、陈维亚任副总导演,下设焰火、灯光、音乐、舞美、服装、道具等多个设计工作室,分别负责四个仪式各项方案的创意、策划工作。第二个是技术制作团队,于建平任技术制作组组长,路建康任制作总监,下设指挥通讯、地面及上空设备、排练场地、仪式、演员等各类技术工作室和制作工作室,统一对四个仪式的各项创意方案进行技术论证、技术设计和制作实施;第三个是管理团队,张和平任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王宁任开闭幕式运营中心主任,负责为创意团队和技术制作团队的顺利运行,提供计划管理、人力资源、物资保障、财务预算、公共联络及行政后勤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

  北京奥组委对开闭幕式团队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非常高,只有在开闭幕式运营中心工作超过三个月并表现优异者才会收到北京奥组委颁发的聘书。开闭幕式运营中心由创意团队、技术制作团队和管理团队构成,各工作部门达到了50多个。50多个部门相当于50多个轮子在运转,而运营中心的职责就是要将50多个轮子整合成一个轮子,整体运转协调,做好筹办工作。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运营中心的工作人员已达700多人。

  这种由创意团队和技术制作团队各自分工负责、由管理保障团队进行统筹协调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是对大型活动从组织机构到运行机制的一次新尝试,为创意、制作铺平了道路。

    在开幕式盛典的背后,藏着一张张给予它生命的面孔。这些面孔在酝酿开幕式方案的过程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表情。当开幕式结束后,他们同开幕式中的那些孩子们一样,都是“笑脸”。
 
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诞生记(三):中国式画卷(图)
创意团队在重读13份应征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被各家团队同时使用的元素,这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在创意过程中,创意团队逐渐将一幅中国式画卷升华成为一条贯穿全场的主线。在这幅画卷上,流淌着中国5000年文明的精华,在这幅画卷上,全世界人们共享和谐、共建美好家园的美好图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有了体制的保障,创意团队开始了他们创意历程。在诸如奥运会开幕式这种大型仪式演出的创意过程中,最令主创人员头疼的恐怕就是“众口难调”。试想一下,10万名现场观众,40亿左右的电视观众,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外国观众不一定看得懂,令外国观众眼前一亮的创意没准儿中国老百姓又会觉得“土掉渣儿”。处于这样的两难境地,创意团队只能从中国传统元素中寻找共性,寻找那些令全世界观众一看便知代表着中国的元素,这些元素经过艺术加工既能使熟悉它们的中国老百姓眼前一亮,又能使第一次看到它们的外国观众比较容易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创意团队来自五个不同的应征团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创意思路也各有侧重点和局限性。因此,重读13份应征方案将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博采众长,从众多的创意方案当中汲取营养,同时,这也是这个团队开始融合的第一步。然而,这些方案中几个大胆而充满想象力的创意却令所有人眼前一亮。

  在研究创意方案的过程中,创意团队发现,这13份方案中没有一份能够直接被用于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但京剧、武术、长城、兵马俑、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等极富中国特色,又为全世界所熟知的中国元素几乎出现在每一个应征方案中。然而,这些元素如何使用?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创意团队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方案初稿被分为四章。在四个章节的演出形式中,纸卷、汉字、地球、中国画等元素成为创意团队表现“文明、和谐”主题,和营造写意风格的法宝。同时,“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亮点也得到了领导小组的认可。

  2006年底至2007年初,创意工作取得了突破,初稿中的四个章节被重新定位,四大发明的框架跃然纸上。然而,“四大发明”究竟能不能代表整个中华文明?四大发明的结构框架能不能顺畅地串起那些亮点?创意团队在苦苦思索。

  创意团队于2006年9月15日提交的初稿中,四个章节沿着中华文明的“缘起”、“演进”、“现代”以及“与世界融合”四个时间段进行。然而,这四个章节虽然方向明确,却没有一个标志性的主题来分别统领。在随后的日子里,创意团队除了继续寻找创意亮点外,也时时刻刻在构思一个最为合适的框架。

  沿着这一思路,创意团队于2007年2月形成了创意方案的第二份草稿,在这份方案中,纸卷、汉字、地球、中国画等在初稿出现并获得好评的核心元素得以保留。初稿中的四个章节则被重新赋予新的主题和生命,分别以展现四大发明的“纸”、“印刷”、“火药”、“指南针”作为每一章的主题,并以这些符号作为引线和载体,全景展现长城、黄河、兵马俑、武术等符号。

  在这一创意方案中,“火药”的元素被找到了现代而厚重的表现方式——演员走入LED打出的反映反对战争、祈求和平的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演员沿着画面上的线条肃穆地撒着黑火药,《格尔尼卡》变成一幅火药构成的素描。画幅的一角点燃了,火焰卷过整个画面,大地变成了一幅燃烧的《格尔尼卡》。火焰熄灭,一片沉寂。大地上留下了烧焦的《格尔尼卡》。人们擦去焦痕,随即就生长出一片葱绿的草地。当整个场地变成绿色葱茏的大地时,所有的演员席地而坐,像在郊游。这一创意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和热爱。

  然而,国际奥委会却提出,采用《格尔尼卡》有可能引起人们对二战的悲伤回忆,同时,创意团队对于这一表现手法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没有足够的信心。因此,在坚持了半年之后,这一创意还是被最终取消。

  在开幕式的创意过程中,像《格尔尼卡》这样充满奇思妙想,但最终却因为不符合整个创意框架的要求而被取消的亮点还有很多。对于艺术家们而言,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每个人都知道,只有符合主题,符合“写意”风格,能够全景展现中华灿烂文明和时代风貌的创意亮点才能被保留。

  单独展现“四个发明”不可避免地落实生硬和不连贯的桎梏。同时,四大发明虽然是中国人最引以为傲的中华文化标志性符号,但他们却无法代表全部。与其生硬地演四大发明,不如将这些元素作为引线,激发更多的创意亮点和表现形式,并且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初稿中“缘起”、“演进”、“现代”以及“与世界融合”的时间演进中。

  2007年上半年,创意方案基本形成了以时间为主线,以一幅中国特有的绘画长卷贯穿始终的框架。从创意工作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始终被创意团队青睐的纸和中国画卷逐渐演变成贯穿全场的主线。从4月份确定框架后,创意团队的一个更加吸引人的创意终于“勾勒”出开幕式的容貌。

  从“中国水墨画”、“纸”到“一幅中国特有的绘画长卷”,从一个亮点的“拼盘儿”,到“一条主线”和“一个线索”串起亮点的“珍珠项链儿”,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方案逐渐成型。在细化过程中,一个将绘画长卷发挥到极致的创意逐渐浮出水面,这是一个“中国画”和“纸”完美结合,并最终将“中国特有的绘画长卷”彻底激活的创意——现场绘制一幅“人类美好家园”的图景,绘画的过程贯穿开幕式始终,仪式结束,这幅画也最终完成。经历了一年多的苦苦构思和不懈探索,创意团队终于实现了创意工作开始之初的梦想——寻找一个“行为”,能够沿着时间的轨迹串起开幕式全场,每一个节目,每一个动作,都能沿着一条时间主线找到同一个落脚点,或者反应在同一个载体上。

  在最终的创意方案中,这幅以一张纸,一个画卷组成的舞台上,“活字印刷术”、“孔子三千弟子”、“论语”、“郑和下西洋”、宫廷式的“中华礼乐”等等中华文明的符号纷纷登场,描绘了一幅流淌着中华文明血液的厚重画卷。而在下篇中,这幅画继续绘制,创意团队以写意的风格将“鸟巢”、“太极”融入到这幅画卷的创作过程中,并逐渐将演出引入围绕“地球”展开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意境中。

  这幅长卷是一个载体,这个载体是给全世界讲中国故事的平台。最为重要的是,这幅画卷不仅承载着中华5000年文明,它甚至延伸到了运动员入场式,延伸到了最后点燃主火炬塔的仪式当中。当全世界运动员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在中国式画卷中留下自己的足印,当最后的火炬手李宁所追逐的长卷上打出全世界的火炬手传递着圣火和梦想时,这幅长卷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张艺谋说: “我们就是想告诉世界这样一个信息,这幅长卷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我们还会在一起,这幅画远远没有画完,还会画进未来”。
 
 
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诞生记(四):盛大的开幕仪式
奥运会开幕式不仅仅是一场文艺演出,更是一个盛大的仪式,开幕式创意团队的诸多精彩创意保持了开幕式庄重仪式感,又处处闪现着人性的光辉和浪漫的气质。

  奥运会开幕式的仪式感浓重,但仪式并不意味着僵化,历届奥运会组委会都会为这个仪式赋予更多的美感和文化特色,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团队也不例外。

  开幕式是一个四年轮回的开始,一个全新的亮相。说到隆重的亮相,就不得不奥林匹克五环的呈现方式,这是奥运会开幕式所有重要仪式中最先完成的一个,也历来是开幕式上的核心亮点之一。创意团队在这个仪式上的做法另辟蹊径,将“五环”的展示与天空中走来的“焰火大脚印”紧密结合在一起——29个“焰火大脚印”走来,最后一个“脚印”在“鸟巢”上空绽放,天空中,像无数星星般的“小火星”缓缓飘落到“鸟巢”场内,随着“星星”的飘落,数名“飞天”从天而降,随着“飞天”的到来,飘落场内的“小星星”神奇般地逐渐聚拢,汇聚成为一个银光闪闪的“五环”。天空中的“飞天”神奇地将“五环”缓缓地带上半空,在轻柔的音乐声中神奇地出现在人们眼前的“五环”则充满了梦幻和浪漫的气息。

  在这个盛大的仪式中,创意团队还有很多尝试,比如第一次让一名小女孩儿用童音唱响《歌唱祖国》来迎接国旗入场,第一次在升奥林匹克会旗时以儿童组合现场演唱奥林匹克会歌,第一次由来自五大洲的乐队轮流为运动员奏响入场的旋律等等。这些大胆而充满暖意的创意无不使得这个人类最大的庆典仪式于庄重之中流淌着浪漫的气息。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创意方案框架的确立充分体现了“集各方之智”的方针。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工作得到了各领域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季羡林、何振梁、汤一介、靳尚谊、徐晓钟、吴祖强等学者顾问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对创意方案提出建议和意见。不仅如此,在遵循保密原则的前提下,开闭幕式运营中心还广泛地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和普通百姓的意见。

  为了能让最大多数的人们参与到开幕式的创意工作中来,开闭幕式工作部专门成立了群众代表小组,通过来自不同行业的群众代表,搭建起开闭幕式筹办工作与人民群众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建立了群众了解开闭幕工作进程的途径。而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关注,在对外公布的群众热线电话和如潮而至的来信中有更直接的体现。开闭幕式工作部每天都能接到五、六十个电话和三、四十封来信。这些电话和来信的内容定期被编写成《群众来信摘编》,供导演组参考。

  开幕式工作的集体参与性不仅体现在信息沟通上,还体现在创意素材的收集上。为了让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更能体现公众的参与,为更多的人提供一个参与奥运的机会和平台,更好地诠释“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理念,北京奥组委在世界范围内征集儿童笑脸,用于开幕式的文艺表演,这是开幕式中唯一对外发布的创意细节。

  消息传出后,各种应征的照片蜂拥而至,全世界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笑脸出现在开幕式中。在征集期的八个月内,北京奥组委共收到41567份报名文件,约20万张儿童笑脸照片。其中来自国内22个民族的少数民族儿童笑脸文件389份,来自美国、荷兰、挪威、波兰、奥地利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笑脸866份。可见,一个好的创意不仅能为表演增光添彩,而且能更好地诠释奥运精神,吸引全世界人民的热情关注和广泛参与。
 
 
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诞生记(五):高科技元素
近几届奥运会,先进的技术越来越成为关乎开幕式精彩程度的重要因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无论在灯光、音响,还是大型工程上都使用了最先进的技术系统。在一些大型道具的制作上,制作团队克服了创意与工期的双重难题,在展现奇思妙想的同时,融入了更多的科技元素。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筹备工作采用的是创意和制作齐头并进的方式,于建平、路建康两位技术制作的带头人从一开始便参与到创意工作中。这样的方式使得创意能够在提出之后就得到充分的技术论证,少走弯路。在呈现创意的过程中,制作团队为最终开幕式成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和制作支持。

  开幕式的制作团队汇集了国内最顶尖的技术、科研人员。让我们先看看技术制作组组长于建平的头衔——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地的总设计师,为“神五”、“神六”载人航天飞船升空做出过特殊贡献的航天人。“神六”团队以及其他经验丰富的团队、专家、技术人员的加入使得创意团队的构想实现成为现实。由于中国顶尖技术力量的加入,开幕式的所有大型工程,以及包括火炬塔、“地球”等大型设施的技术全部都是“中国制造”。

  大量的工程和技术攻关首先出现在排练场地的建设上。奥运会开幕式是严格保密的,不能使排练处于众目睽睽之下。因为“鸟巢”的建筑工期很长,能够进场实地排练的时间非常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闭幕式运营中心选定了地处大兴的武警北京总队二师培训基地作为排练场。在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仅用两个月的时间便建成了模拟排练场。

  这个排练场虽然简陋,但它是按照与“鸟巢”内场面积1:1的比例建设而成的。排练场的各项指标,长度、宽度、高度、跨度、制高点和特殊定位点等全部是模拟“鸟巢”现场演出而设计的。国际奥委会官员参观排练场后感叹道:“这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排练场!”

  场地中央升起的“地球”是开幕式上最大也是最核心的道具。在配合这个“升降”道具的工程中,“鸟巢”场地正中心挖掘的“地坑”,从而延展出的可升降的“舞台”无疑是最大的工程。2006年底,配合“鸟巢”施工的进程,这个地坑开始挖掘。负责这项庞大工程的技术制作组组长于建平说,在地坑的挖掘过程中碰到了无法想象的困难,首先,创意并未最终确定,这个地坑需要多大的尺寸?内部需要给什么样的机械设备位置?而且,“鸟巢”竣工的日期一天天的临近,这些难题让所有人伤透了脑筋。在近一年的施工过程中,开幕式运营中心与“鸟巢”业主和施工单位多次召开会议,对地坑的尺寸、建筑方式进行研讨,组织科研攻关。负责技术制作的团队开玩笑说,那段时间,他们最害怕看见“鸟巢”业主和团队的人,“他们就像要债一样天天催着我们拿出方案。”在此过程中,“鸟巢”业主和施工方给了开幕式团队极大的支持,以至于当地坑完成,并与地球的创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后,建设单位的人笑称,这个工程简直像重新又盖了一个“鸟巢” 。

  开幕式上,变幻莫测的舞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这个“舞台”,技术团队费尽了心思。要知道,这可是近2万平方米的地板,而且这个地板要根据表演的需要开合升降,并承载近6万个LED装置,这些装置还要经受近2万名演职人员和1万多名运动员的反复踩踏。一旦其中某一块LED屏幕出现故障,创意团队想要营造的美学风格就会遭到破坏。为了这块“地板”,运营中心组织了国内外经验丰富的单位和技术人员技术反复攻关、无数次试验。随后,技术人员又将这些组合成地板的特殊材料在水中浸泡,再在阳光下暴晒,以检验这些材质的韧性和稳定性。在安装过程中,困难也是难以想象的,近6万个LED装置所需要铺设的线路之多可想而知,多到连路建康这位制作总监都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数字。工程人员采用了夹层的方式,在两层板材之间铺设线槽,并用滚珠的方式将这些板材严丝合缝地扣在一起。在板材经过无数次试验保证强度的条件下,经历了数月的风吹日晒,这个“舞台”还像新的一样。

  服装和道具的制作同样存在这极大的难度,开场欢迎仪式上缶阵的演出令人拍案叫绝,除了创意的精彩和演员们整齐划一的表演外,道具的出色表现功不可没。在制作过程中,为了表现导演的意图,设计制作人员为每一个缶面都镶嵌了大量LED发光点,这些发光点采用了触发式设计,它们必须要焊接成一个整体,还要经得住演员的反复击打。光是这一道具的试制就花掉了3、4个月时间,设计样品不下20多个。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引用了世界最先进的万向多媒体数字电影灯。所谓万向就是灯可以360度旋转,所谓多媒体就是播放的是多媒体信号,数字电影灯则表明它数字化的控制方式。这一技术的采用使得整个包括场地和膜结构“碗边”在内的整个鸟巢仿佛变成了一个数字电影院,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多媒体荧幕。此外,这种采用光纤信号输出的技术能保证信号的持续和稳定,从而保证画面的持续、流畅。这为希望以多媒体技术完美表现奇思妙想的创意团队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

  为了保证良好的音效,避免声音在“鸟巢”结构上造成回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音响设备采用了近距离、高密度的设置,500多个音响分别分布在场内、鸟巢顶端的膜结构上和2层观众席上。这样的设置使声音能够直接传到观众耳朵中,而不经建筑的折射,整个音效干净、清晰。

  在通讯方面,全场演出的近2万名演职人员全部都会配备耳麦,用无线接收机的办法接受统一的音乐信号,而且直接能够听到导演的无线呼叫,为开幕式的流畅进行奠定了基础。

  提起路建康的名字,国内组织大型活动的业内人士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从1990年亚运会开始,他和他的团队就跟各种大型的组织运行打交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幕式是一届奥运会运动员最集中的场所,从奥运村到国家体育场,演员几点走,怎么走,进场之前怎么安排,所有这些细节都需要考虑周全。2007年3月,路建康的团队提前3个月拿出了初步的运行方案,这份方案的细致、专业令国际奥委会礼宾官大家赞赏,他甚至认为这个本子都可以作为奥运会开幕式运动员的范本了。入场的方案设计从运动员的角度出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北京奥组委为运动员安排了300多辆大巴车,运动员在出发时,将享受到就近上车的人性化服务,从6点开始,300多辆班车将按照分为50辆车、20分钟一个批次的方式将运动员陆续送达“鸟巢”旁的国家体育馆。在这个体育馆内,运动员按照已经划定好的区域落座,通过大屏幕观看开幕式盛况。这个过程大概只需1小时40分钟就能完成。国家体育馆内详细的区域划分为随后运动员的顺利入场铺平了道路。

  在开幕式上,先入场的运动员站的时间要比后入场的运动员长,路建康说,这个细节也被细心地融入到了方案中,在流线的设置上,先入场的运动员所需要走的路程比后入场的运动员要短,这样,所有运动员的利益都得到了照顾。运动员的散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退场时,300多辆班车被安排在离鸟巢最近的“景观广场”附近,运动员将通过2个通道,22个上车口迅速上车。路建康说,按理想的估算,全体运动员应该会在2个小时内返回到奥运村,这么短的时间将运动员安全送回,在奥运史上也是一个奇迹了。运动员的往返入场和疏散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作为开幕式整体组成的一部分,需要整个开幕式项目交通、安保、奥林匹克中心区管委会、场馆团队等等部门统一协调,仅仅在运动员流线的选择和划定上,路建康的团队在3、4个月内就跟各个部门开了无数次会议,才最终选择出一条合理的流线。

  细节决定成败,开幕式演出最怕的就是技术故障,一旦一个环节出现故障,就会出现全盘皆输的局面。为了保证技术系统的稳定运行。开闭幕式运营中心不厌其烦地一次次组织技术联排,在每一次联排中查找漏洞,及时解决。为了完全模拟在夜间举行的开幕式,保证演员排练的时间,这样的联排大多在夜间进行,往往一排就是一个通宵。直到开幕式的前一晚,整个团队还在“鸟巢”内做着紧张的调试和演练。
 
 
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诞生记(六):“他们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孩子”
 在创意方案基本确定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开始从创意向制作过渡。在制作过程中,开闭幕式运营中心整体运行的结构优势更加凸现出来,他们从全国各地的选拔中逐渐组织了一支对奥运会抱有极大热情,极具奉献精神的演职人员团队。

  创意团队的奇思妙想最终要由演员来表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演员来源极其广泛,除了来自全国各省区市、港澳台地区的演员之外,还邀请了五大洲的五支乐队参与运动员入场式音乐的演奏。

  开幕式运营中心从全国选拔了近2万名演职人员参与开幕式表演。包括军队文艺团队、文化部系统、民委系统、专业文艺演员、全国总工会系统,以及各省市的文艺团体,甚至民办学校都给予了开幕式演员选拔工作极大地支持。这些演员年龄最大的将近70岁,最小只有4、5岁。

  在排练过程中,演员的交通、安全等等方面都需要细致考虑。仅交通一项,每次演员进场排练就需要几十辆甚至上百辆的大巴,而如此庞大车队的停放、运行仅仅只有两名工作人员在日以继夜的忙碌着,为了让排练了一整天已经筋疲力尽的演员们能够就近上车,他们需要每天与场馆交通、安保部门进行大量的协调,工作量超出常人想象。

  创意团队一直追求着最完美的表现方式,因此,创意方案始终处于不断修改的状态,这给演员排练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往往是一组动作刚练熟,创意团队又修改了方案,所有的动作必须重新设计,重新编排。在制作排练过程中,这些演员无论老少,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不厌其烦,不计个人得失。

  在训练过程中,在“地球”上翻转腾挪的60个演员应该算是最痛苦的。这个节目的表演要求演员需要在身体倾斜15度角、45度角、90度角、135度角、180度角的状态下完成跑、跳、翻转等高难度动作。这些演员需要忍受头部充血的痛苦,同时,他们的腰部只有一根钢绳来固定,要控制好身体都很困难。开幕式美术总设计英国人马克•菲舍曾对这个节目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因为这种高难度的演出就是放在世界上最顶级的马戏团也需要对演员进行两年左右的训练。然而,在短短4个月的训练过程中,演员们每天在烈日下悬挂在“地球”道具上,从3分钟、5分钟再到半个小时,他们以极大的韧性和热情咬牙坚持着。当马克•菲舍再次看到他们的演出时大吃一惊,他由衷地感慨道:“他们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孩子”。

  在排练过程中,运营中心将演员的安全放在了第一位,演员在上“轨道”之前,需要“地球”道具团队、高空作业团队、演员部门、地面安全保障部门、导演组和演员所属的三个武术学校的负责人六方签字,而道具地球则每天都需要经过三次拆卸检查,下方的防护网也需要每天检查。而固定演员和钢绳的滑车数量也一直在增加,刚开始是一个,后来增加到一个主滑车、一个保险滑车,到最后增加了两个主滑车和一个保险滑车同时通过一根钢绳连接固定演员,在主滑车出现问题时,同样连接着钢绳的保险滑车可以保证演员的安全。

  “地球”演员的辛苦只是一个缩影,在将近一年的排练过程中,环绕场边欢迎运动员的标兵女孩儿们被晒得黝黑,为各国家和地区代表团举牌的美丽引导员们也曾躲在宿舍偷偷地哭过。就是心中那份对奥运梦想的执着和“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荣誉感支撑着他们始终坚持。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