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忘的纪念

 一
    就在大前天,我们悄悄地度过了鲁迅逝世的第七十个春秋。没有喧哗,没有感伤。泡一杯茶,我任思绪漫漫飞扬。。。。。。
    先生是平凡的。他也曾在百草园里玩闹嬉戏;也曾因种痘而号啕大哭;也曾为一场社戏而期待殷殷;也曾放风筝与兄弟吵闹不休。他也有悲哀的时候,他说:“人最痛苦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这可能不是一个人们脑海中的鲁迅,但确实真实的鲁迅。
    而先生的家庭是不幸的。结发妻子姓朱,是按风俗被迫娶进门的,这对于鲁迅是不可容忍的。结婚两天后,他即坐上北京的火车。几年后,朱氏偕同老夫人一起到北京,之后两人仍然冷漠下去长达十余年。在上海遇见许广平后,鲁迅找到了感情的依托,之后与广平同居,不久生下儿子海婴。我想不出周海婴老人在19日这一天会作何想,但绝对比我们要深刻的多。
                                 二
    先生又是伟大的。是他,在风雨中岿然不动,为我们撑起一方晴空;是他,在黑暗里踽踽独行,成为民族最硬的“脊梁”;是他,始终战斗在第一线,留给世人的是无法磨灭的背影。他,让中国人醒了过来。
    当先生怒斥杀害左联志士的反动派时,“墙外桃花墙里血”,也让我重又认识到中国文人的坚毅了。为了抗争,柔弱的文人们提着脑袋冲击腐朽的政权,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活力呢?
                                 三
    我班上有一位同学来自浙江绍兴,但当我问起鲁迅的去世,他竟也无语了,但转而兴致勃勃和我谈起家乡人靠“鲁迅”赚钱的事业来。
    我的心蓦的沉了下去。我想象着七十年前在上海举行的葬礼,家家户户挂起先生的画象。人们默默的排成长队,护送一个伟人的离去。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国葬。扛着长幡,撒着纸钱,走过大街小巷,浩浩又荡荡。我想,从太空看,这必是一幅非常壮观的景象:一个民族的精神正在渐行渐远。
    作为一个上海人,我很高兴,因为它有幸埋下了忠骨。坐在柔和的灯下,我斟酌再三,写下了上面的文字。停笔后,接到朋友从上海发来的短信,说纪念活动搞的很热烈。
    我的心毕竟有一些的安慰了,于是更深的怀念起先生。听说,最高明的将军能不战而胜。先生呢?先生点亮了一盏无油的灯。

 
2006/10/22 19:28: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收藏该日志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日历
公告

登陆
日志
回复
留言

信息
搜索

友情链接
 
DESIGN BY SHANGRILA